2025年6月12日,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“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专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成才”师生恳谈活动在图书馆研修间101室成功举办。本次活动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,外语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,以及外语专业学生如何规划成长路径,本活动吸引了外国语学院多名学生积极参与。活动由德法教研室教师主持,邀请了人工智能学院房京臣老师参与答疑释惑。
活动从 “AI 翻译助力义乌外贸”、“智能翻译机赋能跨境出行”等现实案例切入,直面 “AI是否会取代外语专业”的核心质疑。指导教师指出:尽管 AI翻译在日常场景实现高效即时响应,但其在法律文献的语义精准度、文学作品的情感传递力、跨文化沟通的语境适配性等领域仍存明显局限。指导教师强调,未来外语专业就业将向 “语言+技术+领域”复合型方向转型,翻译技术管理、国际项目协调、本地化服务等新兴岗位,需要从业者兼具语言功底、AI工具应用能力与行业专业知识。在个人成长议题中,师生们共同探讨了人工能力语境下的提升方案:一是夯实语言核心竞争力,二是构建“外语+”知识体系。
在跨文化传播的责任与创新恳谈环节,恳谈时重点探讨AI时代外语专业的文化使命,大家一致认为要坚守文化责任。在认知中需避免“文化失语”,通过本土文化典籍研读与外国文化深度调研,破除刻板印象,在实践中要担当沟通桥梁,在国际项目中精准化解文化冲突。强调需在文化交流中坚守安全底线和文化自信,既抵制文化霸权渗透,又避免陷入“文化优越论”误区。
活动最后,指导教师进行了总结。指出人工智能并非专业替代者,而是能力放大器。外语专业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借力“语言技能+技术工具+文化传播”三位一体模式,鼓励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,在AI辅助翻译、跨文化智能沟通以及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开拓空间,以便助力自己成长成才,更好的担负起新时代历史使命。
